二十载嫦娥揽月 探星河逐梦无垠(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发布时间:2024-09-24 | 发布者: | 浏览次数: 次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会见任务参研参试人员,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慰问,对中国探月工程提出期望和要求。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自2004年1月正式立项,探月工程已走过20个春秋。如今,我国在探月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扎实进步,在人类探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世纪伊始,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大势,作出实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总体规划,“嫦娥”奔月之旅由此开启。
“绕起来了,绕起来了!”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11月5日,嫦娥一号到达月球附近,实施近月点“刹车”。几分钟后,屏幕上显示嫦娥一号已经被月球引力精准捕获,绕月成功。这是中国探月零的突破,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说。
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嫦娥二号为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创造我国航天乃至国际航天的多个“第一”:国际首次从月球轨道出发探测拉格朗日点,我国首次开展拉格朗日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国际上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影像图……
落月,是嫦娥三号任务中的重要一环。月球表面无大气,无法利用气动减速的方法着陆。科研人员采用变推力推进系统,设计出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破解了着陆减速的难题。应对月面环境不确定,科研人员创新研制出着陆缓冲系统,保障“三姑娘”顺利踏上月宫。
如何实现月背和地面通信,是嫦娥四号任务的一大难题。嫦娥四号任务团队研制并发射了一颗中继卫星,为月背的着陆器和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了通信纽带。
嫦娥五号探测器拥有“往返票”:在完成样品采集后,还需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23天时间、11个重大阶段和重要步骤,科研人员迎难而上,创造了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等5项“中国首次”。
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九天揽月星河阔。探月工程20年,是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指挥、周密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国探月工程勇攀世界航天科技新高峰,开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中国探月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为了实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棒接着一棒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逐梦之旅。”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说。
“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没有新型举国体制支撑,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总体规划就不可能如期完成。”嫦娥五号、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说。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过关夺隘,一代代探月人薪火相传,铸就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突破挑战,源于坚强信念。世界上的无人月球探测,基本经历了掠月、撞月、绕月、落月和挖取月岩样品送回地球等5种方式。中国探月,第一步就跨越国外的初始阶段,直接从“绕”做起;月背着陆,国际上没有先例,科研人员闯进“无人区”。
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2019年,嫦娥四号的奔月之旅搭载了多国科学家参与研制的4台科学载荷;嫦娥六号搭载4个国际科学载荷……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伟大事业,成于奋斗实干。“绕、落、回”三步走以后,探月工程四期围绕新的目标稳步推进;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伟大梦想需要科技工作者以点滴实干汇聚成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合力。
“奔月,是中华民族亘古的梦想。中国探月工程,是寄托自古以来中国人梦想的‘圆梦工程’,大力弘扬探月精神,必将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强大奋进力量。”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
(喻思南 蔡金曼 戚铁磊)
月亮知多少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人类在地球上仰望月球,月球也激发着人类的想象与思考。如今,随着探月工程的开展,人类对月球有了更多科学的认知。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球背面?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自转速度曾经比现在快得多。
在地球引力的影响下,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月球自转速度渐渐变慢,直到自转周期与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同步——这就是“潮汐锁定”现象。从此,月球始终以“正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背面”。但由于月球天平动效应,地球人实际上能看到的月面占整个月球总面积的59%。
月壤里有什么?
地球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和生物风化形成的,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
月球上没有大气和磁场,岩石在宇宙射线、昼夜温差、陨石撞击的作用下,形成了覆盖整个月球表面的月壤,这个过程被称为“太空风化”。其中陨石撞击起着主导作用,导致月壤颗粒棱角分明。与地球土壤不同,月壤的形成没有生物和水的参与,月壤中没有微生物和有机质。
转载请标注:——